张伟宾
从短期来看,教育成本是家庭的负担,但是从长期来看,教育却是个体起飞的翅膀和家庭的希望所在。“读书无用论”的回潮,也反衬出当前城乡教育、就业创业等资源的失衡日益严重。让读书接受教育成为信仰不能只依靠坚持付出,而是要为农村创造更好的接受教育和就业创业的环境,为更多人创造人生出彩、实现梦想的机会。
浙江东阳市区往北25公里,有一个叫古渊头的村子。从新中国成立后算起,这个村子走出了25名博士、202位高级工程师、副教授、教授和553位大学生。要知道,村庄总共只有2200名村民。学风兴盛,耕读传家,昔日低调的古村落,近日因为媒体的报道而爆红。
“博士村”的爆红与时下很多农村青年“辍学——打工——结婚生子——打工”的宿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许多农民对“知识改变命运”缺乏价值认同,“读书无用论”在一些地方和人群中盛行的时代背景下,“博士村”的走红,无疑打破了“寒门难出贵子”的刻板印象,让更多人重拾教育改变命运的信念。
近些年来,“读书无用论”的论调不乏市场,尤其是在一些农村地区。“寒窗苦读十多年,毕业找不到好工作”,很多农村家庭因为接受高等教育的成本过高,而回报过低,在一定时期内,很多大学毕业生连接受教育的本钱都赚不回来。本着不在没有收益的事情上投资的理念,一些农村学生寒窗苦读十余年,却在高考前结束了学生生活。
一方面,必须看到“读书无用论”是一种片面的、短视的视角。它只看到了某一个时刻,一个人能力和他拥有资源的不匹配。或者某个个例,文凭和他拥有的地位和资源的不对等,就习惯性地把阶段性和偶然性的现象当做一般规律。实际上背后复杂的原因,“读书无用论”并没有看到也难以解释。
诚然,现实中不乏并未系统接受太多正规教育而取得了令社会瞩目成就的个例,但是对于广大农村地区来说,改变他们个体命运最能够得着的机会,仍然主要是教育。对于广大出生在农村的人来说,需要创业的励志,但是不能只看到励志故事中的偶然就否认了教育的普遍意义。相当的教育水平,是个体把握成功创业或良好就业的基础。
另一方面,也必须承认“读书无用论”背后折射出农村教育投资理念的无奈和困境。高等教育大众化以后,农村出来的大学生,大部分人并没有如乡亲们所期待的那样出人头地,也许只是在城市里找了一份普通的工作,无力反哺供应自己多年的家庭不说,买房结婚时甚至还需要啃老。相比之下,还不如一早就辍学出去打工的过得好。这样的结局,确实让人辛酸和无奈。
只有正视“读书无用论”产生的客观原因,才能在此基础上采取针对性的措施逐渐消除这种论调的影响。消除“读书无用论”的市场,不仅要从价值的角度讨论读书和教育对于一个人内涵的提升,而且要从“投资”的角度看清回报,让更多的人能够通过读书和接受教育改变自己的命运。这对于当下的农村尤为重要,要让更多农村家庭认识到读书上大学不是“赔本买卖”,而是长期的、理性的投资。不可否认的是,比起打工和种地来说,更多农村青年还是希望能够在城市获得一份稳定、有保障、有尊严的工作。这也正是古渊头和大部分农村家庭仍所坚持的朴素信条——“只要有一个上学的,这个家就有希望”。
从上学接受教育到毕业在社会上找工作或创业,毫无疑问,“寒门学子”在他们努力改变自身命运的诸多环节并不能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对于他们来说,一是要坚持往前跑,二是要坚持接受教育,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知识、工作技能、道德情商,积累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教育就是他们的助推器、是他们的加油站。从短期来看,教育成本是家庭的负担,但是从长期来看,教育却是个体起飞的翅膀和家庭的希望所在。只有教育,才能为“寒门学子”提供向上流动的机会,摆脱贫困的代际传递。
从整个社会角度来看,“读书无用论”的回潮,也反衬出当前城乡教育、就业创业等资源的失衡日益严重。因此,让读书接受教育成为更多农村家庭的信仰不能只依靠这些贫困家庭的坚持付出,而是要为农村创造更好的接受教育和就业创业的环境。要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发展符合市场需求的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进一步降低贫困农村地区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成本,减轻农村家庭的教育支出,提高高等教育的回报率。同时也要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根据市场调整专业方向,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拓展就业渠道,让学生享有平等的发展机会。
古渊头村的成功,不仅仅是改变了个体的“下沉螺旋”趋势,也带动了整个村庄在教育读书以及其他方面的良性发展。面对“读书无用”的论调,只有正视和破解其背后深层的社会问题,才能涌现出更多的“古渊头”村,才能为更多人创造人生出彩、实现梦想的机会。